“缺失的一环”被揭开:通过RNA揭示玉米的秘密历史

   日期:2024-10-16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浏览:127    

  

  

  Teosinte Pollen Drive (TPD)是玉米- Teosinte杂交种的一个自私遗传系统,它只允许同时携带毒素和解毒剂的花粉存活。这里,我们看到玉米-大刍草杂交的产花粉部分。图片来源:Jon Cahn/Martienssen实验室

  冷泉港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将玉米的驯化追溯到9000年前,并强调了玉米与墨西哥大刍草的杂交,以适应寒冷。

  Rob Martienssen教授发现了一种被称为大鼠草花粉驱动(Teosinte Pollen Drive)的遗传机制这有助于理解玉米在美国的快速适应和分布,从而揭示进化纳米工艺和潜在的农业应用。

  冷泉港实验室(CSHL)的科学家们已经开始揭开一个形成千年的谜团。我们的故事开始于九千年前。就在那时,玉米第一次在墨西哥低地被驯化。大约5000年后,这种作物与来自墨西哥高地的一种叫做teosinte mexicana的物种杂交。这导致了冷适应性。从这里开始,玉米传遍了整个大陆,产生了现在我们饮食中很大一部分的蔬菜。但它是如何如此迅速地适应的呢?是什么生物机制让这种高原作物的性状得以形成?今天,一个可能的答案出现了。

  从一个不寻常的杂交基因的见解

  CSHL教授和HHMI研究员Rob Martienssen一直在研究RNA干扰,小RNA沉默基因的过程,20多年来,威斯康星大学的研究员Jerry Kermicle进行了一个奇怪的观察。他的实验将半不育大刍草杂交品种与传统玉米杂交,结果它们的后代表现得非常不寻常。在正常遗传的情况下,后代最终应该是完全不育或可育的。但无论克米克勒将这些杂交品种与玉米杂交多少次,所有的后代也都是半不育的。发生了什么事?

  TPD通过用毒素毒害一些生殖细胞,并将解药给予其他生殖细胞,确保某些特征总是遗传下去。左图:只有毒素的半不育玉米。右图:含有毒素和解毒剂的活玉米。来源:Martienssen实验室/冷泉港实验室

  大刍草花粉源的发现

  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Martienssen和研究生Ben Berube对半不育后代的数百个花粉粒进行了基因组测序。他们发现,每只大刍动物的基因组中都有相同的片段。

  “有两个基因组片段,一个在第5号染色体上,一个在第6号染色体上,它们总是遗传的。这告诉我们负责的基因一定在这些区域,”Martienssen说。

  对农业和进化的影响

  在第5号染色体上,他们发现一种叫做Dicer-like 2的基因会产生一组小rna,这种小rna通常存在于半不育的杂交玉米中,而不是传统的玉米。有了这个发现,Martienssen实验室能够确定他们所谓的大刍草花粉驱动(TPD)。这种“自私”的遗传系统排除了缺乏基因驱动的竞争花粉粒。它导致玉米-大刍草杂交后代将某些性状更多地传给雄性而不是雌性。这一发现可能对农业产生重大影响。但在Martienssen看来,这一发现比其潜在的杂草控制应用更重要。

  “我对进化方面更感兴趣,这对驯化过程可能意味着什么,以及它如何比我们想象的要快得多,”Martienssen说。

  有限公司连接玉米的过去和现在

  如果墨西哥teosinte是“玉米中的尼安德特人”,Martienssen可能在TPD玉米中发现了“缺失的一环”。这一突破可以解释玉米是如何在美国各地茁壮成长的,但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某些小rna在植物和动物精子细胞中如此普遍,包括我们自己。

  参考文献:《自然》杂志2024年8月7日。DOI: 10.1038 / s41586 - 024 - 07787 - 1

  资助: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植物基因组研究计划,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打赏
 
更多>同类文章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