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绗缝最初是一种实用的方法,将剩余的织物重新利用成多层纺织品,用于床上用品、绝缘材料和装饰。许多人可能还记得祖母或母亲用不匹配的面料缝制拼布被子。
但对于经验丰富的绗缝师珍妮·雅普(Janie Yap)来说,这些作品不仅仅是传家宝,每件作品都是讲述故事的画布。
当大多数艺术家用画笔和颜料创作场景时,她用针和线。这位78岁的退休教师住在槟城乔治城,她通过巧妙地选择和拼凑不同类型、颜色和形状的织物,吸引观众进入她的生活、旅行和经历。
她的每一床被子都是精心手工制作的,耗时数十或数百小时,展示了她对从贴花到刺绣等各种技术的掌握。
许多作品都向她的马来西亚和槟城的根源致敬,比如2014年的《Jom Balik Kampung》,他用蜡染画出了一座甘榜房子的轮廓,还有一对公鸡。

同年创作的《我的阳光岛》(My Island In The Sun)通过kebaya、三轮车、串珠鞋、“kamcheng”(一种有盖的华丽罐子)甚至是nyonya菜中使用的香料等图案来庆祝她的土生华人传统。
1997年的《地平线之塔》很容易被误认为是绘画,因为她巧妙地使用了色彩渐变来重现海岸线、大海、天空和山脉。
在雅普的新作品中,2021年的《致肉豆蔻》(Ode To Nutmegs)突出了一种水果是如何变成世界闻名的香料的,而去年的《生命轮回》(Life Goes In Circles)则代表了她对一切事物的看法。
这些是她挑选的35条被子中的一部分,将于今明两天(9月28日和29日)在提古岛百利萨街四楼的艺术画廊展出。

展览名为《挂被子:一个下午的故事和分享》,雅普将带着客人回忆起她35年的绗缝之旅。
“这一切都始于我在20世纪80年代末参观美国宾夕法尼亚州费城博物馆时看到的一个传统被子展览。尽管有一个多世纪的历史,有些作品还是很漂亮。”
“这真的激发了我的兴趣,因为我从小到大都没有被子。我的两个祖母都有很多孩子,她们从来没有时间做被子,”她补充道。
1991年,为了离两个上寄宿学校的儿子近一些,她搬到了澳大利亚墨尔本。为了打发空闲时间,她找了一些手工艺课程。

制陶是她的第一选择,但她所在的社区没有。这似乎是命中注定的,与她交谈的一位当地女士会告诉她去一家缝补店。
“我报名参加了一个为期八周的课程,学习如何手工缝纫。然后,我花了大约500澳元(相当于今天的1415令吉)买了一台基本款的缝纫机,直到今天我还在用。
“一开始,我是被模式所引导的。但当我做得越来越好时,我的脑海里开始回忆起旅行中的场景,我知道我必须把这些场景做成被子,”她指出。
例如,1996年的《日本女孩》以海军蓝为主色调,2018年的《印度之色》以鲜艳的色彩让人想起女性所穿的纱丽。
在冒险的一面,《虎穴》(2020)的灵感来自于雅普在不丹徒步旅行到悬崖边的帕罗塔克曾寺,甚至在绳子上有小方块代表经幡。

“当我旅行时,遇到一个卖布料的地方,我总是会买一些布料放在以后的被子里。这是一个非常有治疗作用的爱好,我可以一连几个小时迷失自我。
雅普说:“这对大脑也是很好的锻炼,因为你需要不断思考如何把零件做得更好。”
她多年来完成的130多件作品大小不一。有些足够大,可以用作羽绒被,而另一些则可以用作很好的壁挂。
被子通常有三层——带有图案的顶层织物,被称为棉絮的绝缘材料,最后是底部或衬底。在温暖的气候下,像雅普这样的制造者通常会放弃击球。
她还为欢乐的场合创作作品,比如2023年的《进洞》(Into The Hole),这是她为爱打高尔夫球的丈夫准备的80岁生日礼物,还有花了6年时间为孙女12岁生日创作的以可爱昆虫为主题的《毛绒虫》(Snuggle Bugs)。

她说,任何热衷于缝制被子的人都应该选择他们能负担得起的最好的面料和线,因为这些面料和线能更好地保持颜色,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褪色或脱落。
另一种保持被子良好状态的方法是经常晾晒。这就产生了一种被称为“晾被子”的传统,这种传统在今天西方国家的一些城镇仍然存在。
整个社区都会在自家、商店和酒吧的阳台上悬挂被子。它们是非常喜庆的场合,甚至吸引了游客。”
那些渴望学习的人今明两天(9月28日及29日)在槟城乔治城提古斯岛艺术展览馆举行的叶洁讲座(下午二时三十分),可向大家介绍绗缝工艺。座位有限,代币费RM15。预订电话:012-604 143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