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家已经证明描述了几十种动物为了各种各样的目的而表演精致的舞蹈表演:从追求鹤到配对企鹅和摇摆舞的蜜蜂。
新的研究和视频证据表明,成年雌性冠状长臂猿在圈养和野生环境中也能表演迷人的舞蹈。
在过去,臀部、手臂和腿的这种怪异的连续抽搐被比作人类的“机器人舞蹈”,并被假设为在长臂猿的求爱中发挥了作用。
专家们表示,对这种舞蹈的进一步了解,为研究小型猿类的认知和社会结构带来了新的见解,最终将有助于人类的进化自然保护主义者更好地设计和实施干预措施来保护它们。
长臂猿以其在森林树冠上的优雅敏捷而闻名。这些小猿猴毫不费力地在树枝间荡来荡去,它们的身体在树间伸展开来,似乎违背了万有引力的基本定律。但事实证明,它们的运动之美不止于此:根据一项新研究的发现,它们还会表演迷人的舞蹈。
它记录了四种冠毛长臂猿的舞蹈动作,这些长臂猿原产于东南亚大陆茂密但迅速减少的森林。研究人员表示,这些运动并不是随机的旋转。相反,长臂猿是用它们有节奏的、每次长达两分钟的叫声作为一种视觉交流工具。
生物学家早就知道,无论是在圈养环境中还是在野外,雌性冠毛长臂猿都会表现出一连串奇特而突然的臀部、手臂和腿部抽搐。例如,2016年的一项研究将野生东部黑冠长臂猿(Nomascus nasutus)的舞蹈比作永恒的人类“机器人舞蹈”。然而,围绕长臂猿舞蹈的结构和环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笼罩在神秘之中。

米卢斯动物园的一只北方白颊长臂猿(左图)和阿姆斯特丹动物园的一只雌性黄颊长臂猿和幼崽(右图)。图片由Miriam Lindenmeier(左)和HHU/Kai r . Caspar(右)提供。
为了揭开长臂猿bop的秘密,法国让·尼科德研究所(Jean Nicod Institute)的博士后研究员卡米尔·科伊(Camille Coye)和她来自德国和挪威的同事们仔细研究了37段视频,这些视频都是在澳大利亚、欧洲和越南的动物园和救援中心被囚禁的雌性冠状长臂猿。他们还采访了实地研究人员,以收集他们对野外长臂猿舞蹈的看法。
研究小组的样本包括了已知的七种长臂猿中的四种:北方白颊长臂猿(Nomascus leucogenys)和南方白颊长臂猿(N. siki),这两种长臂猿都被列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上的极度濒危物种;北方黄颊冠长臂猿(annamensis);南部黄颊冠长臂猿(黄颊冠长臂猿科),均列为濒危物种。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这四种长臂猿的数量都急剧下降,现在只能生活在柬埔寨、老挝和越南偏远的森林里。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称,灵长类动物面临的直接威胁包括:非法采伐、农业侵占、道路和其他基础设施建设导致栖息地丧失;以及为食物、药用和非法宠物交易而捕猎。
视频分析证实,长臂猿表现出一系列清晰的有节奏和重复的动作,作者认为,将这些动作统称为舞蹈是最好的。
不像在圈养环境中有时会看到的刻板的压力引起的行为,这些动作的深思熟虑和结构的本质暗示了一种类似于语言交流形式的舞蹈“语法”。研究报告的合著者、德国
这种舞蹈还显示出有意针对观察者的特征——这是交流模式的一个重要特征。跳舞的长臂猿经常在表演时被检查是否有人在看它们。对首席作者Coye来说,这表明长臂猿希望通过他们的动作进行交流,证实舞蹈是“一种常见的、有意识的视觉交流形式”,她说。

雄性南方黄颊冠长臂猿。雄性和雌性冠状长臂猿在外表上有所不同:雄性长着黑色的皮毛
雌性是浅黄色或金色的。瑞德·巴特勒/蒙加贝
考虑到这些舞蹈只由性成熟的雌性表演,研究人员认为这些动作在求爱中起着一定的作用。奥斯陆大学语言学教授、该研究的合著者普里蒂·帕特尔-格罗兹(Pritty Patel-Grosz)说:“在物种中,这种舞蹈显然主要是用来征求交配的。”
作者认为,舞蹈与交配有关,这意味着舞蹈可能在性选择中发挥作用,潜在的伴侣将舞蹈作为选择伴侣的一种标准。他们说,可以想象,节奏和动作的清晰度可以作为神经健康和身体活力的指标。因此,跳舞能力可能会给个体带来进化优势。
帕特尔-格罗茨补充说,这些舞蹈可能还有求爱之外的含义。雌性长臂猿似乎在经历囚禁的沮丧时跳舞,也会向人类而不是长臂猿的观察者做出动作。这些例子表明,舞蹈行为也可能是一般的社交或寻求注意的手势。
尽管对长臂猿等非人类灵长类动物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但作者表示,长臂猿的舞蹈不应该被认为是人类舞蹈形式的毛茸茸的模拟物。他们说,人类的舞蹈和长臂猿的舞蹈可能是完全独立进化的。首先,鉴于没有其他类人猿会跳舞,长臂猿和人类之间没有明确的进化谱系。他们得出结论,长臂猿可能天生就有表演舞蹈的本能,而人类的舞蹈通常是由文化决定的。

一只雌性长臂猿。图片由Vachovec1通过维基共享资源(CC by - sa 2.0)提供。
没有参与这项研究的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灵长类动物专家组副主席苏珊·切尼说,虽然长臂猿似乎打算通过它们的动作进行交流,但更多的实地观察将使情况更加清晰。她说:“由于缺乏原始数据,我们需要谨慎,不要得出太多笼统的结论。”
长臂猿可能更出名的是它们在早晨大声唱歌,经常以二重唱的形式表演,这表明它们在亚洲原生森林的树梢上存在。它们也有很多非歌唱的叫声,包括接触叫声、求偶叫声和母婴交流叫声。
“在他们的二重唱/晨叫之后,长臂猿会进行视觉展示,摇动树枝和在树上摇摆,”Cheyne告诉Mongabay,并补充说,它们已经发展出其他视觉交流模式,比如跳舞,这是有道理的。
Cheyne说,这项新研究是建立对长臂猿交流更深入了解的起点,这是一个对保护工作至关重要的研究领域。例如,认知复杂性的知识可以帮助救援中心改进康复计划的设计。Cheyne说,在野生环境中,它可以帮助保护主义者确保栖息地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得到适当的维护。
根据这项研究,舞蹈研究的下一步将是解码动作背后的全部含义,并探索它们之间的认知联系。例如,阐明舞蹈是否与生殖健康密切相关,以及为什么有些雌性跳舞而另一些不跳舞,将为灵长类动物的认知和社会动态带来新的见解——这些信息最终可能为保护动物提供最好的方法。
横幅图片:一只雌性北方白颊冠长臂猿和幼崽。图片由Vachovec1通过维基共享资源(CC by - sa 4.0)提供。
Carolyn Cowan是Mongabay的特约撰稿人。跟着她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