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东方网记者王佳妮7月19日报道:今夏沪上备受瞩目的科学盛事——“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再掀全新篇章。今天上午,由上海科技馆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携手策划的“内蒙古主题周”在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启幕,将来自北疆草原的浓郁风情与珍贵的远古生命印记带到申城,为观众呈现了一场融科学探索与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沉浸式盛宴。
活动现场,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馆长李陟宇共同为主题周揭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冯伟民研究员以一场题为《化石奥秘与恐龙世界》的专题讲座,为现场观众深度解读了化石背后的科学密码。他通过生动的案例,系统阐释了骨骼、足迹、羽毛、蛋巢等不同类型的化石如何帮助科学家们重构一个真实而多彩的远古世界,揭示恐龙的形态、习性乃至演化全貌。为激发青少年对古生物学的兴趣,上海自然博物馆还联合腾讯微信创新实验室,在启动仪式上发布了“中国恐龙大展·AI小程序创意设计征集”活动。该活动鼓励6至18岁的青少年利用编程工具,将科学知识与数字技术相结合,在动手实践中构建自己的“恐龙世界”,以此加深对科学的理解。
为了让公众获得更丰富立体的体验,“内蒙古主题周”推出了一系列精心设计的配套活动。生动有趣的科普课程《恐龙中的小不点》引导孩子们探索小型恐龙的生存智慧;展厅内,悠扬的马头琴、神秘的呼麦以及充满力量的舞蹈《白马》等民俗快闪表演,瞬间将观众带入辽阔的草原;4D影片《壮美内蒙古》则通过多感官的交互技术,让人们身临其境地“穿越”时空,感受内蒙古的壮丽地质与生态文明。
东方网记者了解到,作为中国古生物化石的富集之地,内蒙古此次带来了多件极具分量的珍稀展品。其中,罕见地保存了完整肠道结构的王氏达斡尔龙,为恐龙内部解剖学研究提供了关键样本;2024年才被正式命名的百年鸳鸯龙,则诉说着一段跨越世纪的科学发现之旅。此外,体型庞大的二连巨盗龙、有着夸张尾羽的胡氏耀龙,以及被证实是“模范父母”的嗜角窃蛋龙等明星展品,生动展现了内蒙古在窃蛋龙类、带羽恐龙研究及恐龙行为学领域的卓越贡献。展览还首次系统展出了来自鄂尔多斯的“恐龙舞池”足迹化石,连同五穗花苏铁等古植物标本,共同构建了恐龙生活的完整生态图景。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表示,本次主题周的成功举办,是沪蒙两地文博机构长期深度合作的结晶。自2023年以来,上海科技馆与内蒙古自然博物馆在科普教育、展览共建、人才交流及标本修复等多个领域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良性机制。此次活动不仅是双方合作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推动区域间科学与文化融合的一次有益探索。“龙吟九州·中国恐龙大展”自五月底开幕以来,已成为沪上热门的文化地标。展览汇集了全国12家顶尖科研机构与博物馆的118件(组)珍贵标本,是近年来国内学术价值与科普趣味兼具的大型恐龙主题展。据悉,展览后续还将推出更多主题周活动,为公众持续描绘一幅生动的“恐龙中国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