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封邮件带有一种公事公办的语气。从“客户招聘主管”到“伸出手”为《经济学人》提供服务。在下一个句子中,“杠杆”一词被用作动词,与“观点”有关。它以一个问题结束:“你能打个15分钟的电话吗?”然而,它从塞满记者收件箱的废话中脱颖而出,有一个原因:它不是来自一家老牌公司,而是来自耶鲁大学经济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杠杆化”的视角是“Z世代”,这是一个营销术语,指的是目前年龄在11岁至26岁之间的人。这一邀请是代表耶鲁大学本科生咨询小组发出的,这是一个拥有大约60名成员的学生俱乐部。
长期以来,研究生一直为企业客户提供有偿服务。但在过去十年左右的时间里,大学生“咨询俱乐部”激增。他们的想法是团结起来,以聘请常规顾问的一小部分成本为公司提供服务,并在此过程中学到很多商业知识。就像真正的顾问一样,他们通过推销电话或发电子邮件来招揽客户。一些学生俱乐部有慈善倾向:180DC,一个成立于2007年的俱乐部网络,已经扩展到世界各地的几十所大学,目标是“社会影响组织”。另一些人则更具商业性质:发送耶鲁大学电子邮件的米兰?辛格(Milan Singh)表示,他所在的小组也与几家大公司合作,做一些收费的市场研究等工作。
学生们很快接受了他们正在模仿的行业术语,任命自己为“项目经理”,从“主题专家”那里收集信息,最后为客户提供“可交付成果”:通常以幻灯片演示的形式。工作是在法律强制执行的保密协议下进行的。所有这些都是在正常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
它消耗大量的时间。21岁的亚历山德拉·库利克(Alexandra Koullick)是伯克利一家成立于2016年的180dc附属俱乐部的成员,她说自己每周为客户无偿工作10个小时。实用技能,比如管理电子表格,由“大哥”(big brothers)传给新成员。
为什么要把宝贵的大学时光花在这上面呢?学生们的辩护是可信的。由于新冠肺炎疫情,正常的大学生活是不可能的,库利克女士加入学校是为了交朋友。她说:“这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可以一起度过时光。”辛格先生指出,他的组织所赚取的费用足以支付举办大型派对的费用。两人都称赞在投身于一项事业之前能够尝试不同类型的工作的好处。
还有潜在的经济回报。俱乐部提供了一条通往高薪工作的捷径。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Booth Business School)的学者约翰?保罗?罗勒特(John Paul Rollert)指出,美国年轻人无拘无束的野心并不新鲜:“这些孩子将会发财,”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