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62年中印战争、1965年4月与巴基斯坦的库奇小冲突以及同年8月印巴全面战争之后,边境安全部队的建立导致了对边境守卫采取军国主义的做法。这些人员经过训练,可以有效地进行射击。“”是咒语。
印度安全部队在协助武装部队作战方面的次要作用是军队训练和武器授权的军国主义倾向的另一个原因。1971年印巴战争爆发时,边界安全部队还处于起步阶段。此外,从1970年起,部队被迫对毒品走私者和恐怖分子使用致命武力。
对西部和东部边界开火事件的比较分析表明,东部边界发生的此类事件的数量——不包括跨边界/实控线开火事件——要高得多。这是由于两国跨境犯罪的性质截然不同。虽然毒品走私或企图协助恐怖分子在西部边境越境进入印度的频率是零星的,但在东部边境的犯罪,即偷运牛、其他小规模走私和非法入境者越境却是每天都在发生的。
东部边境的死亡人数也更多。大多数枪击事件和伤亡都发生在夜间,当时两国的犯罪分子密切配合,利用黑暗和边界安全部队部署薄弱的优势,偷运牛越过边境。
部署在该地区的一个四五名边防部队人员组成的小分队,面临着数百名牛贩用“巴拉”、“甘达萨”等锋利武器将数千头牛推过边境的局面。由于边防部队巡逻队人数严重不足,因此不得不诉诸射击,造成印度和孟加拉国罪犯的伤亡。因此,印度-孟加拉国边界被列为世界上第五大最危险边界也就不足为奇了。
许多伤亡人员都是孟加拉国人,孟加拉国媒体给边防部队起了一个绰号,叫“乐意开枪的部队”。每有一名孟加拉国人死亡或受伤,就会在孟加拉国的权力走廊引发一场风暴,并对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以及边防部队产生不利影响。
孟加拉国是一个友好邻国,不能让边界上的局势永远动荡不安。因此,降低边界沿线的暴力水平是极其重要的。除了边防部队采取的几项单方面行动外,两国边防部队还采取了一些措施,以尽量减少伤亡。
在双边层面,边防部队总干事、印度和孟加拉国边防军总干事于2011年7月签署了一项名为“协调边境管理计划”(CBMP)的协议,以适当管理国际边界。CBMP项下的各项活动包括“同时协调巡逻”、分享情报、查明脆弱地区、增加会议频率以协调各级的活动。
这些行动加强了两部队在行动一级的协调,并有助于了解两部队的能力和限制。分享情报及定期检讨敏感地区,有助警队在罪案发生前采取预防措施。这些措施减少了边境沿线的射击事件,从而减少了人员伤亡。
BSF本身也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自上个十年初以来,在打击犯罪分子和牛贩的同时,实施了“非致命或更少致命战略”。
实施这一战略的第一步是引入“泵动枪”(PAGs),并鼓励部队使用这些枪而不是普通的步兵武器。事实证明,这些枪在减少伤亡方面相当有效。
部队接到命令,从远处向罪犯的下半身射击。这减少了罪犯的致命伤害,但与此同时,碎片击中他们的下肢使他们几天无法行动。这种伤害还迫使罪犯寻求医疗照顾,如果安全部队情报部门进行适当的追踪,甚至可以查明这些罪犯的身份。
除了防喷弹外,边境部队还获得了“眩晕手榴弹”和“辣椒手榴弹”,可以使罪犯动弹不得,帮助部队逮捕他们。
然而,即使使用PAGs也会在某些情况下造成致命伤害,有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黑暗和犯罪分子非常激进的行动。当局在对边境巡逻队采取任何行动之前,最好考虑到行动上的突发事件,以防止部队士气下降。
虽然鼓励使用不那么致命的武器是受欢迎的一步,但全面禁止使用致命武器是空想。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指示巡逻队不要与牛贩子对抗的命令是不切实际的,而且充满了危险的含义。首先,这种命令有可能导致腐败行为:部队可能纵容牲畜走私者,给他们通行,以换取他们的考虑。
因此,信息必须是正确的。军队——而不是被告知不要诉诸于射击——完全应该被告知,在现场指挥官实时评估形势后,他们可以选择在私人防御中开火。
此外,命令部队避开牛走私者不利于边防部队防止越境犯罪和走私的授权任务。这也违背了边防部队最重要的作用,即向边境人口灌输安全感。
向低杀伤力战略的逐步转变必须伴随着训练理念的相应变化。培训投入必须包括对使用最低限度武力和私人辩护权的实际方面的理解,这两方面目前仅限于粗略的理论参考。
部队必须重新调整自己,从“”的心态到使用最少的武力,特别是当他们定期从西部边境轮换到东部边境时。
毫无疑问,确保边境地区的和平与安宁,与友好的孟加拉国保持良好关系是极其重要的。这可以通过减少边境伤亡来确保。实现这一目标的战略必须是平衡的,以便本国军队不遭受伤亡,同时尽量减少边境地区的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