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电影界慢慢拥抱生成式人工智能

   日期:2025-05-24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    浏览:86    
核心提示:      4日开幕的釜山国际电影节(BIFF)在国内首次设立了“国际人工智能电影竞赛”类别。此类别接受在剧本、音频(声音和音乐

  

  

  4日开幕的釜山国际电影节(BIFF)在国内首次设立了“国际人工智能电影竞赛”类别。此类别接受在剧本、音频(声音和音乐)或视觉等关键元素中至少使用一种人工智能技术的电影。此外,BIFF还举办了人工智能电影制作研讨会,吸引了600多名申请者,只有30个名额,这促使参与者增加到60人。

  上个月,纽约翠贝卡电影节(Tribeca Festival)放映了6部使用OpenAI的视频生成人工智能“Sora”制作的电影。类似于Sora的视频生成人工智能服务开发商Runway也在5月份举办了人工智能电影节。

  曾经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犹豫不决的创意产业,现在把它当作一种工具来接受,并将其融入主流。去年在好莱坞,演员和编剧工会发起了大规模罢工,抗议像ChatGPT这样的生成式人工智能威胁到了工作岗位,并滥用了版权。然而,在一年之内,态度发生了变化,国际电影节现在正在展示人工智能电影。主要工作室和独立创作者采用人工智能的主要原因是它能够节省时间和降低成本。在BIFF人工智能电影制作研讨会上授课的电影导演戴夫·克拉克(Dave Clark)指出,他可以在一周内使用ChatGPT完成剧本的初稿,人工智能可以昼夜不停地工作,产生的效果可以与漫威系列等大规模制作相媲美,成本只有一半。

  最近,在首届迪拜人工智能电影节上,中央大学出身的权汉哲导演凭借人工智能电影《再来一个南瓜》获得了大奖。这个节日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500多个参赛作品。这部三分钟的电影只花了五天时间就完成了,除了电费和他的劳动力,没有任何制作成本。每个场景,声音和声音都是使用生成式AI单独创建的,没有任何真人镜头或计算机图形。

  创意产业对人工智能越来越感兴趣,尽管最初存在担忧,但这可以归因于人工智能提供的大量时间和成本节省。对于对预算限制高度敏感的电影和电视行业来说尤其如此。一位电影制片人提到了在人群场景和特技镜头中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的意图,这些都是劳动密集型和昂贵的。人工智能也被用于处理昂贵的电脑生成场景。

  在《杀手悖论》、《眼泪女王》等韩剧中,已经出现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在《眼泪女王》第二集中,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制作了主人公在白桦林中行走的幻觉场景,节省了拍摄海外风景的精力和成本。在广告方面,节省的成本和时间是相当可观的。例如,LG u +利用人工智能“ixi”制作了电视广告,与传统方法相比,制作成本降低了25%,制作时间缩短了33%。

 
打赏
 
更多>同类文章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