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伦比亚前总统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左)和普林斯顿大学名誉教授、原子科学家科学与安全委员会成员罗伯特·索科洛(右)在午夜前89秒为世界末日钟揭幕。
世界末日时钟被重置为89秒科学家们说,这将持续到周三午夜。
时钟是一个象征,说明人类离世界末日有多近。
科学家们敦促世界各国领导人和当局听取这一警告,努力减少战争和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
原子科学家们将他们的“末日时钟”调得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午夜,理由是俄罗斯在乌克兰战争、人工智能的军事应用和气候变化期间的核威胁。
《原子科学家公报》(Bulletin of the Atomic Scientists)称,该时间于周三被重置为距离午夜89秒,这使得人类比2024年离理论上的毁灭点更近了一秒。
这家总部位于芝加哥的非营利组织于1947年在二战后的冷战紧张局势中创建了这个时钟,以警告公众人类离毁灭世界有多近。
“影响今年决定的因素——核风险、气候变化、生物科学进步的潜在滥用以及人工智能等各种其他新兴技术——在2024年并不新鲜。但我们看到在应对关键挑战方面进展不足,在许多情况下,这导致了越来越负面和令人担忧的影响,”《公报》科学与安全委员会主席丹尼尔·霍尔茨说。
霍尔兹补充说:“把世界末日之钟设定在午夜前89秒是对所有世界领导人的警告。”
俄罗斯2022年入侵乌克兰,引发了二战以来欧洲最血腥的冲突。
乌克兰战争仍然是核风险的一大来源。由于草率的决定或意外和误判,冲突随时可能升级到包括核武器。”
世界末日时钟象征着人类即将面临全球性的灾难。
该时钟每年1月由《原子科学家公报》科学与安全委员会及其赞助者(其中包括9位诺贝尔奖得主)评估。
根据该公告的网站,世界末日时钟的设计是为了警告公众,我们离用我们自己制造的危险技术摧毁我们的世界有多近。
时钟上的午夜代表全球灾难,分针和秒针表示人类离这种威胁有多近。
这个时钟是由一位艺术家和物理学家小亚历山大·朗斯多夫的妻子玛蒂尔设计的。
“那是一个恐慌的时期,”她在2007年告诉《公报》。
“今天很难相信‘原子’这个词是陌生的。
“然而,科学家们想要告知公众。”
小朗斯多夫博士参与了曼哈顿计划,这是一个绝密的二战项目,涉及数百名科学家和工程师,导致了第一颗原子弹的开发。
他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和l·罗伯特·奥本海默一起工作,奥本海默在1945年与芝加哥大学的科学家一起帮助创建了《原子科学家公报》的董事会。
《原子科学家公报》主席雷切尔·布朗森说,这种时钟最初是由担心自己参与研制原子弹的科学家发明的。
布朗森博士说:“在广岛和长崎原子弹爆炸之后,[他们]感到对自己工作的后果负有重大责任,并能预见到即将出现的新危险。”
时钟最初设定在午夜前7分钟。
她说:“这似乎是页面上的正确时间……它适合我的眼睛。”
在它启动之后,曼哈顿计划的科学家和公报的编辑尤金·拉宾诺维奇接管了时钟的设置。
它在1948年保持不变。
但一年后,当苏联在哈萨克斯坦的一个试验场引爆了第一枚核武器时,拉宾诺维奇博士将时间调到了午夜前三分钟。
拉宾诺维奇博士当时在他的解释说明中写道:“苏联原子弹爆炸威胁对大西洋共同体造成的政治破坏,可能会使最专业、最有效的欧洲防务军事规划变得不切实际。”
“对这种悲观观点的分析必须不带任何激情和偏见。”
世界末日时钟最初是为了追踪核战争的威胁,但近年来已经扩大到考虑对全球经济、政治、技术和气候变化的威胁。
世界末日时钟从1947年开始移动。
这是1991年苏联解体后距离午夜最远的时刻——17分钟。
2023年,它移动到距离午夜90秒的位置,这是有史以来最接近灾难的时刻,并在2024年保持在那里。
1973年拉宾诺维奇博士去世后,该公报的科学与安全委员会接管了设定时钟的工作。
它由18位在政治、科学、环境、技术等领域工作的顶尖科学家和专家组成。
9位诺贝尔奖得主也为该决定提供建议。
该组织每年在芝加哥亲自召开两次会议,讨论他们的观点,与同事协商,并在12个月的时间里跟踪潜在的趋势和威胁。
布朗森博士说:“即使有这么多的脑力,也没有一个简单的公式来回答我们离灾难有多近。”
“有些年份,缺乏明确答案会引发争论。”
2019年,一个物理的“世界末日时钟”被放置在芝加哥大学办公室的大厅里,科学家们定期在那里开会。
每年科学家都会被问到两个问题:
人类今年比去年更安全还是面临更大的风险?
与设定的78年相比,人类是更安全了,还是面临着更大的风险?
去年的公报称,乌克兰战争、核升级和气候变化都是世界末日时钟在午夜前90秒敲响的原因。
在设定时钟的这一年里,人工智能取得了进步,俄乌战争仍在继续,中东战争升级。
过去两年,乌克兰战争影响了科学家对世界末日时钟的计算。
还有其他一些活跃的冲突,包括苏丹和叙利亚内战。叙利亚内战在去年年底推翻了总统巴沙尔·阿萨德(Bashar al-Assad)的政权。
根据世界气象组织的数据,2024年地球表面的平均温度也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比工业化前的水平高出1.55摄氏度。
——美国广播公司